2015年9月下旬天氣預報
番禺區氣象臺發布2015-09-22 15:10:36
預計:下旬平均氣溫偏高1~2℃,旬雨量接近常年略偏少。旬前期,大雨轉多云;旬中期,多云天氣為主;旬后期,有中雨。
冷空氣過程:21日(弱),26日(弱)。
旬平均氣溫:28~29℃ 旬最高氣溫:34~35℃
旬最低氣溫:24~25℃ 旬降雨量:35~50毫米
深海里探尋氣候變化的足跡 氣象知識 (第496期)
要對未來氣候變化有深刻的認識,研究古氣候為科學家提供了一條重要途徑。地球的氣候變化具有周期性,科學家利用這一特性,通過尋找和分析自然界古老的遺留物,包括化石、冰芯、巖石、海洋沉積物等來了解地球的過去。但是,滄海變遷,物換星移,發現和確認氣候變化在地球上留下的各種痕跡,仍然是科學家在研究古氣候變化中所必須應對的巨大挑戰。為此,科學家一方面不斷加深對氣候變化的理論研究,試圖更多地了解氣候系統的方方面面,另一方面,通過改進探測技術,幫助科學家深入到以往人類難以到達的地區收集新證據。深海海溝就是科學家所開辟的一個新領域。
上世紀80年代,一個由7個國家27名科學家組成的研究組,對日本海海底進行了兩個月的鉆探,通過分析不同層次的巖石、沙子、黏土和海洋生物化石,研究人員發現一些樣品中有一些富含有機物層循環出現。而有機物層豐富時,表明大多數生活在海底的生物由于氧氣水平低而死亡增多,淺色層的出現則表明相關時期海底擁有豐富的氧氣,生命回歸。通過對氧氣多少交替規律的研究,科學家推演出海平面的變化和氣候冷暖變化,并構建了一幅火山、地震、海平面變化,以及日本和亞洲大陸的古氣候模式。近年來,隨著材料科學和深海探測儀器水平的快速提高,科學家又將目光投向了很少被人類涉足的深海海溝。而太平洋西部洋底的馬里亞納海溝就成為一個研究的熱點地區。
2012年6月下旬,我國自主設計、自主集成的深海載人潛水器——“蛟龍”號在太平洋馬里亞納海溝進行了7000米級的多次海試,最大下潛深度達到7062米。“蛟龍”號成功突破7000米深度,證明它可以在全球99.8%的海底實現較長時間的海底航行、海底照相和攝像、沉積物和礦物取樣、生物和微生物取樣、標志物布放、海底地形地貌測量等作業,這不但使我國擁有了世界上作業深度最深的載人潛水器,更為我國在氣候變化研究方面提供了利器。我們期待著中國科學家和海洋工程儀器工程師能夠攜手合作,為古氣候研究取得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成果作出貢獻。